标铜第四十四章 九边忽闻喑风雷 1(2/2)

文/平老爷
标铜 | 本章字数:1670   | 标铜txt下载 | 标铜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大唐风华路大唐第一狠人万事如易帝国第一驸马回望大明笑今朝1852铁血中华贞观贤王
一早,正阳门外的一处书斋中举子们又是惯常的聚起一场文会,一如这些日子的日常一般,但这一次的气氛则和以往大有不同,少了诗词附和,隐隐中却透出了一丝阴霾。

会试过后的文会往往便分得不太仔细,各地举子也不大再局限于乡贯的划分,就如今日,广东、江西、浙江乃至河北的新科贡士以及尚在京中未走的落榜考生也算济济一堂,且是书斋主动邀约,也算是对自己的商业宣传了。但士子们今日却都有些心不在焉,相互之间还在打听着消息。

“听说昨夜有紧急军情送到兵部,辽东前线似乎不太好。”有好事之徒已经开始发挥起来。

“看来的确是不妙,我听说的是昨晚方阁老连夜进了宫。”

“你听谁说的?”一人问道。

却又听旁边人帮忙解惑,“这还用听说?一早起来棋盘街上都传遍了。”

袁崇焕几人也正在聒噪,便忽见一个熟人带着小厮迈步进了书斋。

“沈兄,今日倒是来得早。”

来人正是沈德符,他会试未中,倒也乐得轻松了,索性便在京城住了下来继续走亲访友,等着过了殿试再与此次会试中了第二的同乡好友项梦原一起回家。今次的士子数他在京中见闻最多,还有不少家中故旧长辈为官的,故而他一出现,书斋中的众人便有些期待是否能够听到一些确实的消息。

沈德符果然没让大家失望,“你们听说的不假,辽东经略数万人马全军覆没,杜疯子和刘大刀都死在了乱军中。”

“什么?”

“数万大军这么快就没了?”

“杨镐该杀。”众人还在惊愕当中,又不知是谁先开口骂道,接着便渐渐骂声一片了。

不同的人闻言反应不同,但听到这个确实的消息都是语带震惊。

只有一脸疲态的王星平依然没有多言,一如方才半眯着眼睛歪坐在那把官帽椅上听着众人说话,毕竟昨夜他可是亲自在徐府待到了后半夜,亲眼看着内侍来请徐光启入宫的。虽然当时前来传召的内侍没有言明事由,但深夜召重臣进宫,这也是多少年没有的事情了,原因不问可知。

“没想到还真被你说中了。”一位儒生走到正坐在角落里的王星平面前,叹了口气道。

王星平抬头望去,却笑了起来,“宋兄这是答应在下了?”

宋应星原本打算若是今科不中便应邀去贵州也好,但果然落榜之后却又犹豫起来,直到今日一早听说了辽东的败报竟与当初王星平推测之言所差甚少,这才打定主意找了过来。王星平听他言语自然高兴,却还是强掩喜色。

萨尔浒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在京师的大街小巷中又传播了大半日,通政司经兵部抄录转送各衙门的邸报终于下来,与以往塘报只呈内阁与御前不同,这样等级的大败是必须给朝野上下一个交代的,虽然经过字斟句酌的公文还有些遮遮掩掩,但‘总兵杜松等师出抚顺关陷没’这寥寥数语还是足以表明事态的严重了。

在京的御史和科道官反应最快,当天便开始了对杨镐的弹劾,相信再过两天,各省督抚在看过邸报后也会相继跟进,王星平也觉得只有批评得越狠在后续可能出现的加派中这些地方官儿才能占得主动,官员嘛背后总有自己行为的动机所在。

就如王星平一般,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他早已换取到了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徐光启觉得需要一支新式军队加以历练方能逐渐收复辽东失地,评定建奴,而他认为实施可行的人选便有王星平一个,新兵的来源祁承爜也已经答应可以帮他从辽东溃兵中加以甄选,以期成军之后戴罪立功。

当然,王星平觉得这样一支军队直接再拉去辽东无异于送羊入虎口,倒不如随他回西南经历一番,他还是有些信心能够说服几位相熟的老爷帮忙在朝中说话。

而在满朝的弹劾声中,倒也有一个理性的声音大胆建言,并未将矛头一味去指责丧师失地的杨镐,而是率先提出启用赋闲多年的熊廷弼接替辽东经略。熊廷弼十年前曾经巡按辽东,对于东事看法颇有见地,更身兼文武之才且有长于治军之名。其实只要稍微缓过味来,能够想到这位合适人选的朝臣应该不少,但在败报正式传开的第二天便有人如此举荐就又有些别样意味了。

很快,便有人打听到了这份举荐为何人所提,正是刚刚上任一年的太仆寺少卿王尊德。

【注1:杜太师为当时关外各族对杜松的尊称】

【参考文献】

1、《大明会典》

2、《明神宗显皇帝实录》

3、《晚明史》樊树志

4、《万历野获编》沈德符

5、《皇明贡举考》张朝瑞

6、《明代塘报及其特点探析》高歌

7、《论通政司在明代舆论中的作用》吴晓璐

8、《论萨尔浒之战》李鸿彬


状态提示: 第四十四章 九边忽闻喑风雷 1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四十四章 九边忽闻喑风雷 1(2/2) 返回《标铜》目录下一章:第四十四章 九边忽闻喑风雷 2(快捷键→)